复旦百科

复旦校门

2004年的最后一天,年末前的一场大雪将整个复旦园妆点得粉装玉琢,更加妖娆,重建后的老校门也因皑皑白雪在飞檐及门前路灯罩和弧形围墙上的覆盖,而将其青瓦粉墙、画栋雕梁以及门上的火红中国结、门前的翠绿松柏衬托得格外引人注目。随着象征百年的100下钟声的敲响,老校门重建揭幕仪式隆重举行,同时也为百年校庆的倒计时拉开了序幕。伴随着《复旦大学校歌》:“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的渐弱渐远,怀旧的思绪把我们拉回到了100年前。

在复旦100余年的历史中,其校门经历了多次乔迁,最早的老校门在今邯郸路校区西部(燕园西侧)的零号门处,始建于复旦迁址江湾的前一年(民国十年,1921年)。1918年,李登辉校长赴南洋募捐。1920年,李校长来到江湾,在旷野中为复旦挑选栖身立命之所,后购地60亩,奠基施工。当时李校长颇具远见,在经费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牌楼式大门。1921年下半年,一座古典牌楼式大门出现在走马塘桥下(即现在的邯郸路桥堍)。老校门(两侧平时另有小门出入)上盖琉璃瓦,飞檐翘角,兽吻为饰,大门正面中央有圆形铜质校徽,上方横挂了23年之久的校名匾,书势雄健、笔力浑实的“复旦大学”四字由民国元年(1912年)前在吴凇复旦公学毕业、留校专做学生工作的苏莘题写,牌楼背面悬挂“敬业乐群”横匾。抗战爆发,校园大部分古典建筑毁于敌军炮火,而校门幸免于难。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这天上午,正当各所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等待着军代表接管之时,一位年轻的解放军独自走进了复旦大学的校门,熟悉的同学兴奋地迎上去要他指挥唱歌,在场的数百名同学也一拥而上,原来他就是在学运中指挥唱歌出了名,后来悄悄去了延安的复旦校友司徒汉(解放后成为全国著名的指挥家)。为了庆祝上海解放,身材修长,脸色黝黑的司徒汉威武而又亲切地即刻领着大家在校门内的广场走圆圈,并从一位同学手中接过小红旗指挥大家边走边唱“我们的队伍来了”、“我们是民主青年”和“你是灯塔”(即,“跟着共产党走”)等歌曲。由于用力过猛,司徒汉手中的旗竿折断了,他把两截并在一起,又接着继续指挥,一时间,校园内歌声雷动,一片欢腾。司徒汉饱满而激昂的歌唱带领激发了复旦学子满腔的爱国热情。

1952年,全国规模的院系调整给复旦带来飞跃发展和巨大变化,教学、科研和生活中心向东延伸,昔日的田野河汊已变成幢幢大厦,老校门因地处西端出入不便被拆除,至此,第一个校门整整沿用了30年。在校门第一次乔迁,筹备第二次重建之时,能同时容纳1800人上课的教学楼正在兴建,此时,学生则全部住在校外的德庄和淞庄,每当上下课时,国权路上人头攒动,行人如织。考虑到师生进出方便,于是在今行政综合楼前建造了新校门(面对着国权路)。第二个校门极为简陋,仅东、西两根方形水泥柱而已,毛主席题的校名制成一长形白底黑字的木板校匾,挂在靠东边的一根水泥柱上。

说起毛主席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的往事,也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资料。1950年,复旦大学为换校门匾额(原匾额“国立复旦大学”六字为于右任1946年题),由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望道于1950年11月29日代表全体复旦师生致信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恭请他为复旦题写校名。函发后一直未得到回复。1951年5月11日,复旦大学秘书长胡曲园教授致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志让先生(当时他兼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请他在有机会时当面恭请毛主席题写校名,或能征得主席办公厅同意,暂从毛主席手写体中辑取复旦大学四字制匾。在得到同意“所辑字用”的回电后,复旦随即取用毛主席写给周谷城教授信的信封上“复旦大学”四字,赶制成匾,安置在校门门楣上。

同年下半载,陈望道有事北上,专门拜会了张志让先生,重提请毛主席题写校名一事。此后不久,张志让出席了一个毛主席出席的场合,地点是中南海。张志让没有直接向毛主席提出此事,而请当时也在场的最高法院副院长吴溉之先生转托。很快,张志让就接到了毛主席的亲笔函,内装毛主席题写在白宣纸上的“复旦大学”四字,尺寸为27.5×13.9,厘米,题词未落款。复旦接到后,立即放大复制成校门匾额,同时缩小复制后用于校用信封、信笺、校徽、毕业证书封面等,一直沿用至今。

1954年,复旦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而有了更大的发展,学校中心再度向东迁移,于是校方决定在现今校址(邯郸路220号)的地方再次重建第三代校门。为迎接复旦60周年校庆,校方决定重建校门,并移址到现在的邯郸路220号。陈望道校长对此非常重视,并亲自来抓。他从一批设计图中,选中了今天已成为校门的图案,认为这个图案既有古代牌坊风韵,又有现代建筑活力,造型简约又挺拔,是个合适的门面。校门重建费用当时预算需要两万余元,而学校只能投入一万元,于是陈校长毅然拿出积攒的1万多元稿费作为校门建造资金,资助了这项建设(六十年代的1万多元可是一笔巨大财富!)。正是陈校长的及时鼎力相助才使校门的再次重建得以顺利进行。

1965年国庆节,复旦建校60周年大庆之际第三代校门正式启用,毛主席题写的校名横书在大门上方,4个大字笔力遒劲,气势豪迈。由于一段时间后描金的校名色泽斑驳,故曾改漆为黑色,后来又描为紫铜色。为迎接百年校庆,2004年12月学校决定复建1920年代老校门于校内,以志纪念。校方确定的设计方案是,以最初的老校门风格为蓝本,适当糅合其他方案的优点,以砖木结构为主,建造一座较为端庄的、有气度的、造新如旧的具有观瞻性与纪念性的新校门。重建的校门是一座牌楼式的仿古建筑,它高6.1米,宽11米,大门内外各有3节台阶、2个坡道,采用芝麻灰色的花岗岩基座,牌楼顶部飞檐翘角,屋脊的两头各有1个螭吻,两大两小,整体庄重典雅而古朴;南北两面,衙门式杉木栏门的正中是正圆的铜质复旦校徽;上方校名匾仍然沿用了毛主席题写的“复旦大学”四字。为使重建校门与周边的建筑风格保持一致,校门西边还建造了半圆形的围墙作为衬托。在复旦百年校庆之际,举行了老校门复建竣工落成典礼,这座在校0号门处的“新校门”再现了民国十年最早的老校门独具庄严风采的观赏性。

复旦校门虽经多次重建,但依然保留着传统古典美,透露出淳朴典雅。走进这有光荣且悠久历史的校门的是如饥似渴的莘莘学子,而跨出去的是有新思想、富有创造力的人才精英,社会栋梁。一批又一批复旦校友不同凡响的新思潮新理念新观念,尤其是其科技上的创新思维,一次次刷新传遍世界的非凡骄人业绩,他们创造的辉煌让复旦名扬全球,永载史册。复旦校门见证了复旦筚路蓝缕的创业和发展历程,也将和所有的复旦人,共同迎接更辉煌的未来图景!(周律)

摘自《桃李灿灿 黉宫悠悠:复旦上医老校舍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