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校园里最古老的建筑物,首推200号楼。她坐落于我校邯郸校区西南部的登辉环路上,现为文博系和校博物馆所在。
这幢楼于1921年建造,并于同年落成,取名简公堂,后曾一度更名为照南堂。当年李登辉校长在董事长唐少川(绍仪)先生的协助下,向南洋烟草公司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募得银洋五万元,建造了这幢大楼。
简照南(1870年—1923年)名耀登,字肇章。广东南海人。青年时代曾至日本经商。1909年与其弟简玉阶创立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此后事业不断发展,并出任上海总商会会董、上海华侨联合会董事等职。简氏奉行“取之社会,用之社会”之道,经世济民,赈救各地灾荒不遗余力。尤重兴学育才,曾捐巨款为各大学建造校舍;为留学欧美的清寒学生提供助学金;在港、沪设立职工子弟学校、残疾收养院、孤儿教养院等慈善事业,颇得社会推崇。复旦为了铭记捐款人的恩惠,以简公名堂,永志纪念。
简公堂由当时租界区的Henry Killam Murphy(墨菲建筑事务所)参与设计,占地面积达885平方公尺,为二层楼砖墙建筑,外表则为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飞檐鸱吻,金碧辉煌,为当时学校最壮丽的建筑。次年,若鲁同学借刘禹锡的《陋室铭》,作了一篇简公堂铭,文曰,“堂不在高,庄严则灵。层不在多,辉煌则名。惟兹课堂,几净窗明,草色侵堦绿,兰香入座清。教授多博士,往来尽学生。最宜讲西学,研中文。无尘市之嚣攘,与自然为比邻。遥瞻办公楼(奕柱堂),近瞩挹翠亭。若鲁云:的确呒啥。
简公堂建成以后,成为学校的主要教学楼。它上下两层,共有大小房间25间,其中18间辟为教室。最小的教室可容20人,最大的可容136人,最多能供1000名学生同时上课。当时学校不时请国内著名学者来校演讲。例如,1923年4月,李大钊由北京抵沪,李登辉校长特地邀请他来校演讲,讲题是《史学与哲学》。这篇文章已收入《李大钊文集》下册。1927年11月2日,应陈望道邀请,鲁迅先生也来校作过演讲,讲题是《文学上标榜派别之不当》。这些历史名人都在简公堂楼上的大教室作演讲。又,复旦公学最出名的“复旦剧社”,当年由洪深教授指导排练“五奎桥”、“少奶奶的扇子”等话剧,亦大都在斯楼。在复旦简公堂因此更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
由于简公堂是当时学校的最大建筑,很自然就成为学校的中心,楼下的布告拦内,贴满各种告示,旁边还有不少壁报、画展、影展,引起全校同学的注目。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日本飞机对具有爱国抗日传统的复旦大学狂轰滥炸,除学生第一宿舍、体育馆被炸为平地外,简公堂的宫殿式屋顶亦被炸飞,门窗地板玻璃木墙及内部设施等也大多受损严重。1938年,南京“汪伪”政府建立的“伪上海大学”进驻复旦江湾校区,对包括简公堂、学生第四宿舍在内的多所校舍进行了修缮等工作,但终究没能恢复原先的宫殿式屋顶,只得改为普通的西式平顶了。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旦江湾校区由复旦上海补习部接收,江湾校区终于又回归到了复旦的手里。当时负责接收的就有金通尹和孙绳曾等多位土木工程系的教授,他们对简公堂等校舍的重新修复也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年,章益教授也以校长的名义视察了修葺中的江湾校区。1946年暑假后,学生们正式进驻修整后的简公堂。
解放后,复旦陆续修建了多所教学、科研和生活大楼,虽然这些大楼的规模都远远超过了简公堂,但简公堂是复旦历史的一个见证,她守护着一代代复旦人的成长。如今,这幢已近百岁的老建筑依然屹立在校园中,等待着有心的人去访问她,去叩问她复旦历史上的人和事。
摘自《桃李灿灿 黉宫悠悠:复旦上医老校舍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