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百科

相伯堂

相伯堂(今100号),前身为第五学生宿舍,坐落于我校邯郸校区西南部的登辉环路上,现为军事理论教研室、武装部、审计处、校产管理办公室、校产党总支所在。

1935年,学校拨款银洋33000元建造了学生第五宿舍。宿舍占地面积545平方公尺,为宫殿式三层砖墙房屋。拥有房47间,最多时可安排106名学生住宿。

1937年,日本展开了对华的全面战争。“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本飞机对上海进行了狂轰滥炸,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具有爱国抗日传统的复旦大学。复旦江湾校区内的第一宿舍、第二宿舍、体育馆等建筑被完全炸毁,简公堂及第五宿舍等校舍亦受损严重。第五宿舍不仅宫殿式屋顶被炸飞,整个三层楼也基本被毁去,门窗地板及内部设施等也大多受损严重。1938年,南京“汪伪”政府建立的“伪上海大学”进驻复旦江湾校区,曾对包括简公堂、第五宿舍在内的多所校舍进行过修缮工作。

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复员问题。早在日本投降前夕,李登辉校长就料定敌人灭亡在即,派人潜回江湾校中察看,发现许多校舍损坏严重,损失十分巨大。后来,复旦江湾校区由复旦上海补习部接收,江湾校区终于又回到了复旦的环抱。之后,复旦派出了在上海和重庆北碚的多位土木工程系的教授来考察、规划校舍的重新修缮工作,其中就包括金通尹和孙绳曾等当时土木工程学界的大家。学校决定在第五宿舍的基础上加以修整,把原来三层的宫殿式结构改为了普通的两层楼房,并冠名“相伯堂”,以纪念复旦创始人马相伯,用作校办公楼。

今天,知道马相伯的人不多了,有必要在此作一介绍。马相伯(1840.4.17-1939.11.4),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徒,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原名志德,又名钦善、建常、绍良,改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以字行,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著作等身,后人辑有《马相伯先生文集》。

1946年暑假后,原来复旦在上海和重庆北碚的师生们全部迁入修整后的复旦江湾校舍。这期间,由于师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校的校舍也开始不敷应用。于是学校向行政院要求将校区附近的房屋、土地作为战争损失赔偿,拨归复旦大学使用。经过反复申诉及校友的力助,终于得以实现。这样,学校土地面积才得以不断扩大。亦因此,学校很快便把校办公处搬出了相伯堂,而相伯堂则被用作其他校单位的办公用楼了。

摘自《桃李灿灿 黉宫悠悠:复旦上医老校舍寻踪》